12月10日,我市舉行氫能經濟現狀與展望研討會,邀請了來自聯合國計劃開發署、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的氫能專家解讀最新氫能技術、中國氫能發展現狀以及常州氫能發展方向。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曹佳中參加會議。
隨著氫能應用技術的逐漸成熟,以及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持續增大,氫能產業在世界各國備受關注。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實現低碳環保發展的重要創新技術,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達成了共識。常州作為國家低碳示范城市、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國家綠色低碳循環交通示范城市、住建部綠色建筑產業集聚示范區、國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等,擁有一系列綠色標簽,在燃料電池技術發展、氫能產業裝備制造等方面處于起步階段。
布局推進氫能經濟
氫能源是公認的清潔能源,作為國家低碳試點城市的常州,當前正緊跟國家能源變革的步伐,尋找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綠色答案,推進氫能經濟發展。
位于新北區的新陽科技集團通過回收工程廢氫,粗氫產能已經達每小時2萬標立方米。集團下屬的東昊化工還建有一套產能每小時3250標立方米的氫氣提純裝置,提純度高達99%以上。
發展氫能產業,能夠有效帶動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以及氫儲存與運輸等高端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對于大氣污染治理、產業結構調整、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今年4月,首個跨省區域的氫能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規劃》啟動編制,目標是打造一條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經濟帶。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順應規劃要求,在今年7月正式將氫能納入前沿布局的戰略產業,并與國家氫能聯盟及聯盟主要單位成員簽署了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開展招商引資,同時進一步發揮資本的杠桿作用。
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商務局局長 趙文君 表示:“積極地探討氫能基金的介入,更好地為下一步圍繞氫能搶先布局,圍繞本地氫能源汽車和核心零部件的能級提升,能夠做一些資本助力。”
作為第三批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常州還重點發展了以太陽能光伏、鋰電池等新能源及相關產業。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億晶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光伏企業,還積極推廣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天合光能環境健康安全高級總監 趙振祥 表示:“在2016年跟2017年這兩年中,我們額外貢獻了11億度的清潔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90萬噸。”
此外,我市引導培育了一批有特色、有亮點的低碳發展領軍企業,今年8月評選出首批15家低碳示范單位。同時還明確,到2020年,全市目標碳排放量控制在7300萬噸,全市單位GDP能耗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間省下達指標,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4%左右。
市發改委副主任 朱建江 表示:“ 積極打造低碳產業,推動綠色新材料產業、光伏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成為我市特色優勢產業,通過這些強化低碳發展,切實減少我市二氧化碳排放。”
氫能小鎮迸發高質量發展強大動能
在新能源變革不斷加速的當下,全球眼光不約而同地聚焦終極能源——氫能。氫能作為一種綠色、高效的二次能源,具有燃燒熱值高、清潔無污染、利用形式多,以及來源廣、可儲能、更安全等優點,隨著燃料電池技術實現突破,氫和燃料電池將是繼煤和蒸汽機、石油和內燃機之后的第三代主要車用能源動力組合,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如皋是我國涉足氫能產業最早、企業集聚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集聚了百應能源、美國安思卓、加拿大星動新能源、江蘇清能、國家能源集團等10多家氫能企業,康迪、陸地方舟等6家整車廠,以及一批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一個個重量級項目落地生根,以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為主導的千億級產業化綠色智造基地,正在如皋加速崛起。
集聚度高。目前,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氫能產業園集聚了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企業38家,其中應稅銷售超10億元的5家、超5億元的6家、超億元的19家。去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產能達26萬輛,產值超300億元,完成應稅銷售220億元,同比增長66%。今年1-10月,完成應稅銷售262.5億元,同比增長58.7%。預計“十三五”期末,產能將達80萬輛,有望建成千億級產業園區。
產業鏈全。擁有陸地方舟、吉利康迪、青年亞曼、金杯、皋開、賽麟等6家具備整車生產能力的企業,以及雙錢輪胎、珈偉龍能、延康汽配等一批汽車零配件企業,并集聚百應能源、澤禾、安思卓等十余家氫燃料電池制造企業,初步建立國內唯一集載貨汽車、大中型客車、乘用車、專用車等為一體,以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三類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并行發展的產業集群。
知名度高。在省內,先后獲評“江蘇省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江蘇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江蘇省氫能特色小鎮”;在國內,先后建成“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火炬如皋新能源汽車特色產業基地”。去年5月,全國燃料電池標準化委員會工作會議在如皋舉行;在國際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如皋啟動中國唯一的“氫經濟示范城市項目”,成為“國際燃料電池汽車大會永久會址”。去年11月,第二屆國際燃料電池汽車大會在如皋舉行。今年10月,第三屆氫能與國際燃料電池汽車大會在如皋舉行,來自歐洲、美洲、亞洲等20多個國家的2636名代表踴躍參會。
我國初具氫能產業化條件
氫能被稱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我國氫能資源豐富,可以通過氫能燃料電池技術整合成為電、熱、氣一體化的能源利用方式,是實現電網和氣網互聯互通的重要手段。經過多年積累,我國已初具氫能產業化發展條件。
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國家都已將發展氫能產業提升到國家能源戰略高度。美國能源部出臺了USA氫能基礎設施計劃;德國Power-to-Gas計劃目前有23個項目正在運行;日本明確提出要向“氫社會”邁進,致力于推廣氫能源發電商業化。國際上,氫燃料電池汽車已進入市場導入階段。目前,我國乘用車燃料電池壽命超過5000小時,商用車燃料電池壽命超過1萬小時,基本滿足車輛運行條件;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動機功率密度已達到傳統內燃機水平;氫燃料電池汽車續駛里程達到750公里;氫燃料電池低溫啟動溫度達零下30℃,車輛整體適用范圍基本達到傳統車水平。預計到2050年全球氫能產業每年可產生4萬億美元經濟效益,可與石油產業媲美,可見未來氫能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近年來,國家一系列政策規劃都將氫能發展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地方政府和企業積極探索氫能產業發展,初步形成包括制備、儲運、應用等環節的完整產業鏈,形成了以北上廣為中心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主要氫能產業集群,并逐漸輻射到周邊地區。例如,河北張家口以服務2022年冬奧會為契機,正打造我國北方氫能產業示范基地。
盡管如此,我國氫能產業發展仍面臨兩大主要困難:一是核心技術和基礎設施制約瓶頸。關鍵材料尚未實現國產化,催化劑、質子交換膜以及炭紙等材料大都需要進口,且多數為國外所壟斷,價格較高;關鍵組件制備工藝急需提升,膜電極、雙極板、空壓機、氫循環泵等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尤其在加氫站方面,目前日本已建成100座加氫站,歐洲和北美的加氫站規模也分別達139座和68座,我國僅有10座左右。
二是產業政策體系尚未形成。國家有關規劃都從戰略層面將氫能產業納入其中,但尚未形成引領氫能和燃料電池發展的政策體系,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實施細則。當前行業發展如火如荼,亟需加強氫能產業頂層設計,引導氫能產業科學發展。建議國家適應行業發展形勢,盡快確定行業主管部門,出臺專項規劃,對加氫站、制氫工廠等審批流程予以規范指導,出臺氫能基礎設施投資運營和氫能產業化發展的財政支持政策,有效組織產業鏈企業協同有序競爭,確保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正面臨能源革命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艱巨任務。發展氫能可以部分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既是我國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的重要途徑。此外,發展氫能產業能夠有效帶動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以及氫儲存與運輸等高端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鼓勵自主創新,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對于我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常州市武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