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碳達峰、碳中和”列為2021年度重點任務之一,氫能的發展成為了兩會討論的重點之一。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大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的決議,氫能正式被納入“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
事實上,近年來,作為終極清潔能源的氫能逐漸成為全球能源發展的關注焦點,變得炙手可熱。根據世界氫能委員會的預測,到2050年全球終端能源需求的18%將來自氫能,氫能市場規模也將超過2.5萬億美元。
在此背景下,我國能源巨頭正在抓緊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黃金時期,為“十四五”我國能源安全和新興產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近年來,得益于制氫成本的大幅下降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快速進步,縱觀國際市場,氫能產業正在走向“風口期”。
其中,歐洲正在加速推進氫能產業發展,搶占產業發展話語權。
近兩年,歐洲地區上至各國政府層面,下到企業層面,頻有全力推進氫能產業發展的消息傳來:政府層面,德國、挪威、法國等先后公布《國家氫能戰略》,西班牙發布了國家氫能路線圖,蘇格蘭政府也發表了氫氣政策聲明。能源企業中,德國工業巨頭蒂森克虜伯集團提出計劃,擴大“綠氫”生產規模。英國儲能和清潔燃料公司ITMPower表示,將與丹麥風電巨頭沃旭能源合作生產“綠氫”。
受益于政策激勵及企業加速布局,整個歐洲的氫能項目數量及投資規模也在逐步提升。加氫站方面,相關統計顯示,截至今年2月,歐洲已擁有商業化運營加氫站200座。歐盟制定了“2050年前氣候中和”的目標,并已經將氫能作為未來降低碳排放的主要發力領域之一。在目標壓力下,整個歐洲已掀起全方位擴大氫能產業規模的浪潮。
除歐盟以外,日本與韓國也都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發展。
自2017年開始,日本就先后發布了《氫能源基本戰略》《氫能及燃料電池戰略路線圖》,明確提出將氫能社會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并規劃實現氫能社會戰略的技術路線。在產業布局方面,日本東芝、川崎重工等日本氫能巨頭也助力一同其全球性產業鏈建設。
而韓國作為早在2019年就實現燃料電池汽車銷量和燃料電池發電裝機全球第一的國家,一直以來都穩步推進其氫能的布局。今年2月5日,此前韓國政府頒布的全球首個促進氫經濟和氫安全的管理法案《氫經濟促進和安全控制法》正式生效。近期,韓國SK、現代汽車等5大巨頭也宣布成立聯盟,計劃截至2030年共將對氫能項目投資43萬億韓元(383億美元)。
中石化總經理馬永生認為,氫能作為二次能源在世界能源舞臺上,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國際上看,德國、日本、韓國等主要發達國家都在積極布局氫能源產業。”
鴻達興業董事長周奕豐也表示,國際上,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已經在氫能領域率先開發、優先布局,這是一場未來能源的“帕累托演進”式革命。“全球氫能競爭一觸即發,誰能搶占先機,誰就能在競爭中贏得主動。”
全球范圍內,截至目前已有18個國家制定了氫能發展戰略,并在投入巨資大力支持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氫能正在帶動一場全球性的能源革命,其應用將橫跨各國,以及能源、工業、運輸、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并催生上百家上市公司和延伸出萬億市場。
在各國紛紛搶灘布局的背景下,雖然我國在氫能產業整體相對滯后,但近年來也開始重視氫能產業發展。隨著氫能政策利好的逐步釋放,各地區紛紛搶灘布局氫能產業。廣東、甘肅、河北、山東、內蒙古、陜西、吉林、廣西、山西等在“十四五”規劃中都明確將推動氫能的發展。氫能產業布局已經成為了多地的工作重點。
對于氫能的前景,有業內人士認為,它已經從原本的“黃金賽道”,升級成為一條“史詩級的賽道”。這使得更多人正在走向氫能賽場,其中也包括諸多大型傳統能源巨頭。
今年以來,多個央企、國企巨頭紛紛著手加碼對氫能等新能源領域的投入:東方電氣先后與京能集團、太鋼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氫能領域達成合作;中石化在“十四五”期間擬規劃布局1000座加氫站或油氫合建站、7000座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點;中國海油成立專業子公司海油能源,推動其綠色低碳轉型道路;國家電投在多地成立氫能子公司,并且宣布2021年將推廣燃料電池500臺。
政策扶持決定早期氫能產業發展的速度。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愿景牽引下,中國能源結構轉型按下“加速鍵”。而隨著氫能被正式納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未來氫能產業的國家戰略導向將更加清晰,產業頂層設計也將進一步獲得完善。我國氫能發展正在步入下一進程,正在迎來黃金發展期。
比賽剛剛開始,在這條全新的“史詩級賽道”上,目前在氫能產業的積極入局者,或許會在中國氫能產業的黃金發展期中受益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