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50年,氫將占到全球能源消耗的12%,超過30%的能源載體被跨境交易,這一比例高于目前的天然氣。
這是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的最新分析得出的結論。該機構認為,全球氫經濟的快速增長可能會帶來重大的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轉變,引發一波新的相互依賴。
這一切都在一份題為《能源轉型的地緣政治:氫因素》的新報告中得到了概述,報告認為氫將改變能源貿易的地理位置和能源關系的區域化。
毋庸置疑,氫能源目前是可再生能源的熱門話題之一,傳統上沒有能源交易的國家現在圍繞氫能源建立了雙邊關系,市場中不斷出現新的參與者。
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已經預計,跨境氫燃料將大幅增長,目前已經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規劃開展活躍的商業活動。支持這一估計的是,一些希望成為氫能進口國的國家,如日本和德國,已經展開了專門的氫能外交。
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總干事Francesco La Camera說: “氫可能被證明是未來氣候安全能源缺失的一環。顯然,氫是在可再生能源革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綠色氫成為了在不損害工業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情況下實現氣候中性的游戲規則改變者。然而,氫并不是一種新的石油。這種轉變不是燃料的替代,而是向一種新的系統的轉變,這種轉變會帶來政治、技術、環境和經濟方面的混亂。綠色氫能源將為市場帶來新的、多樣化的參與者,使路線和供應多樣化,并將電力從少數轉向多數。有了國際合作,氫市場可能會更加民主和包容,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提供機會。”
然而,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認為,在進口商、出口商和貿易協議方面,可能會出現一些巨大的變化。例如,雖然智利、摩洛哥和納米比亞等國家目前是能源凈進口國,但它們將成為綠氫的出口國。
考慮到這一點,生產潛力可能會大大超過估計的全球需求,最有能力生產廉價可再生電力的國家將成為生產有競爭力的綠氫的最佳地點。
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的最新報告還表明,清潔氫的地緣政治可能會在不同階段上演。根據這份報告,21世紀20年代將是一場技術領先地位的大競賽,但需求預計要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才會起飛。
到那時,綠色氫燃料將在全球范圍內與化石燃料氫燃料展開成本競爭,在中國、巴西和印度等國家將更早出現。天然氣管道的翻新也可能進一步刺激需求,促進氫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