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速覽要點
本周(2022.8.22-8.28)要聞如下:
國內要點
中石油2022上半年凈利潤823.91億元
中海油2022上半年凈利潤718.9億元
“十四五”期間我國首條1500萬噸輸量級原油管道建成投運
江海直達型140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加注運輸船在上海開始建造
中國首套自主研發的橇裝天然氣制氫裝置投用
國家能源局:推動油氣管網基礎設施公平開放、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
國家能源局實施清單管理,為新型能源監管機制夯實制度基石
國際要點
俄媒:保加利亞考慮恢復購買俄羅斯天然氣
法媒:法國天然氣庫存目標將提前完成,但仍無法滿足冬季需求
全球液化天然氣投資將在2024年達到420億美元峰值
迫于能源短缺 德國批準冬季節能政策
英國6年來首次 從澳大利亞購買液化天然氣
歐洲天然氣價格飆升,兩大化肥巨頭宣布減產
1、中石油2022上半年
凈利潤823.91億元
中石油8月25日公布的半年報顯示,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61萬億元,同比增長34.9%;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23.91億元,同比大幅增加55.3%;自由現金流同比增加892.1億元,實現基本每股收益0.45元。
從具體業務來看,上半年中石油繼續加大勘探開發力度,持續加大油氣資源評價和上產力度,推進老油氣田控制遞減率工程和重大開發試驗工程??碧脚c生產業務取得14項重要發現和30項重要進展,實現國內油氣當量產量10332萬噸,同比增長3.9%;國內原油產量5246.8萬噸,同比增長3.4%;國內可銷售天然氣產量638.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4.4%,油氣產量結構進一步優化。
2、中海油2022上半年
凈利潤718.9億元
中海油8月25日公布中期業績,上半年實現油氣銷售收入1766.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75.6%。歸母凈利潤達718.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15.7%,每股盈利1.57元。董事會決定派發2022年中期股息每股0.70 港元(含稅), 創歷史同期新高。
報告期內,該公司的油氣凈產量再創歷史同期新高,達304.8百萬桶油當量,同比增長9.6%。中國國內在生產油田自然遞減率得到有效控制,海外項目凈產量實現超產。潿洲12-8油田東區開發項目和圭亞那Liza二期順利投產,恩平、陸豐和墾利等多個在建重點項目穩步推進。截至上半年,中海油約71%的凈產量來自中國。
分產品類別看,上半年中國海油的石油產量同比增長8%,主要得益于新油田投產;天然氣產量同比大漲16%,主要源于“深海一號”大氣田投產和陸上非常規天然氣產量上升。
在國際油價大幅上漲超60%的環境下,中海油保持住成本競爭優勢,桶油主要成本同比僅上漲4.6%,主要由于油價上升帶來所得稅外的其他稅項增加。
3、“十四五”期間我國首條1500萬噸
輸量級原油管道建成投運
8月24日,國家石油天然氣基礎設施重點項目董家口—東營原油管道(以下簡稱董東管道)投產一次成功。這是“十四五”期間我國投產的首條1500萬噸輸量級輸油管道,對滿足山東省、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發展能源需要,優化中東部地區供能結構,推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速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董東管道年設計輸油能力1500萬噸,全長365公里,主要輸送青島董家口港區接卸的進口原油,在東營站與東臨復線(東營—臨邑)連接,輸往魯寧管道(臨邑—儀征),服務山東省及長江沿線煉油煉化企業。該管道投產后,將逐步替代已運行30余年的東黃線(東營—黃島)等老舊原油管道,提升輸油能力260萬噸/年,日輸量達到4.3萬噸,對國家管網集團老舊管道綜合治理、山東區域油氣管網布局優化、進口原油資源統一調配等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4、江海直達型140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氣
加注運輸船在上海開始建造
中新網上海8月25日電,近日,中國船舶集團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官方發布,由該公司為安徽長江液化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量身定制的一艘江海直達型140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加注運輸船建造合同正式生效,標志著這一全球首款、中國首制的新船型從設計藍圖全面轉入實船建造,打造“氣化長江”和雙碳戰略落地的示范裝備。
該船由滬東中華自主研發,采用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設計,可實現江海直達一站式LNG加注和運輸的雙功能。該船總長130米,型寬23.60米,型深15.00米,入級中國船級社(CCS)。針對在長江航道極值高、低水位的情況下均能滿足長江大橋的限高和安全通行的要求,權衡統籌經濟、便利、高效等考量,對船型的載貨吃水調節進行了特別設計,將LNG加注與運輸合二為一,同時具備加注功能,可對LNG燃料動力船進行LNG加注以及提供惰化、冷卻、驅氣、暖艙等全流程專業化服務。采用獨特的淺吃水設計,既滿足遠洋無限航區設計要求,又能實現長江航道極值低水位情況下的適航性,使該船適用無限航區,可全年通過南京長江大橋,實現江海直達一站式LNG加注運輸,堪稱“長江定制款”LNG加注運輸船。
5、中國首套自主研發的
橇裝天然氣制氫裝置投用
中海油23日宣布,中國首套自主研發的橇裝天然氣制氫裝置在佛燃能源明城綜合能源站正式投用。該套裝置在滿負荷條件下可用4.8立方米天然氣可制取約11立方米氫氣,氫氣純度達到國際最高的99.999%,單位產品消耗、裝置緊湊度等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即時生產供燃料電池汽車使用的高純度氫氣,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
該套裝置由中國海油氣電集團與佛燃能源、西南化工共同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集成度高、自動化程度高、制氫效率高、占地面積小等特點,在一鍵開停車、一鍵負荷調整的智能化、數字化設計等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據了解,上述自主研發的橇裝天然氣制氫裝置采用天然氣和水蒸氣重整工藝制氫,可從城市天然氣管道就地取氣,無須從集中制氫廠使用長管拖車運氫到站,可使氫氣終端成本降低20%至30%,不僅能有效解決用氫難、用氫貴的問題,對減少城市道路運氫風險也具有積極作用,為我國首批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建設提供了本地化氫源解決方案。
6、國家能源局:推動油氣管網基礎設施
公平開放、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據國家能源局8月25日消息,為深入推進能源領域“放管服”改革,有效提振市場信心,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確保重點任務落到實處,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于印發《國家能源局2022年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
其中提出,推動油氣管網基礎設施公平開放,指導督促油氣管網設施運營企業依法依規向符合開放條件的用戶提供油氣輸送、存儲、氣化、裝卸、轉運等服務。完善市場交易機制,支持分布式發電就近參與市場交易,推動分布式發電參與綠色電力交易。推動建設基于區塊鏈等技術應用的交易平臺,研究適應可再生能源微電網、存量地方電網、增量配電網與大電網開展交易的體制機制。
7、國家能源局實施清單管理
為新型能源監管機制夯實制度基石
國家能源局近日印發《能源行業市場主體信用數據清單(2022年版)》和《能源行業市場主體信用行為清單(2022年版)》,以實際行動踐行良法善治精神,為積極探索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能源監管機制夯實制度基石。
國家能源局要求,有關單位高度重視兩個清單的實施,嚴格按照“清單管理”的原則,規范信息歸集工作,堅持做到應歸盡歸,不得超出《數據清單》規定的信息項和數據項范圍;要建立完善認定程序,嚴格依據行政處罰結果,對照《行為清單》確定的范圍和標準進行失信行為分類認定,保證工作流程的可追溯性,避免裁量的隨意性;同時,要嚴格按照權限規范開展信息錄入、查詢、共享、使用工作,確保信息安全。
據悉,國家能源局對兩個清單實行動態管理,定期更新并公開發布。
國際要聞
1、俄媒:保加利亞考慮恢復
購買俄羅斯天然氣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8月26日報道稱,保加利亞能源部長羅森·赫里斯托夫26日說,保加利亞政府正在考慮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就恢復進口俄羅斯天然氣進行談判。
他說:“目前還沒有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進行談判,但我們已經表示我們希望開始談判,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繼續談判,以澄清一些有爭議的合同條款。我們只是發出信息,表示我們準備談判,并要求他們恢復接觸。” 這位部長強調:“我們將只討論舊合同;我們不會重新簽署或就新合同進行談判。” 據赫里斯托夫說,保加利亞尋求將合同規定的剩余天然氣供應期限延長至2023年。
報道稱,今年4月,保加利亞拒絕接受俄羅斯為應對西方制裁而推出的“盧布購氣”支付方式。根據新規定,來自對俄實施制裁國家的買家必須用盧布購買俄羅斯天然氣。保加利亞拒絕接受新條款,導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停止向保加利亞天然氣公司供應天然氣。
2、法媒:法國天然氣庫存目標
將提前完成,但仍無法滿足冬季需求
法國《費加羅報》網站25日報道稱,歐洲天然氣庫存總量目錄平臺數據顯示,法國將會提前完成其天然氣庫存目標,目前儲罐大概已被填滿了90%,可在11月1日達到100%的門檻,這是政府為應對俄烏沖突的后果而特別要求的。
報道指出,法國因此位于“好學生”之列,因為歐盟的平均水平為78%。但仍需謹慎樂觀。因為即便庫存滿滿,法國15個儲備庫可儲存160億立方米天然氣,“只”相當于135太瓦時的能源,而法國年消耗量為460太瓦時,其中冬季所用占2/3。其余的通常由阿爾及利亞或挪威等傳統的法國供應商持續供應。
報道稱,俄羅斯的供氣“只”占法國的17%。這一比例低于其大多數鄰國,尤其是德國。但這是一個重要的來源,有可能拖累經濟增長,就像法國經濟部長布魯諾·勒梅爾最近所提醒的那樣,“未來幾個月歐洲的部分增長將取決于俄羅斯天然氣問題”。
3、全球液化天然氣投資將在
2024年達到420億美元峰值
據天然氣資訊8月24日消息稱,數據與咨詢公司雷斯塔能源的研究顯示,隨著全球能源危機的加深和各國爭相獲取可靠的能源,對新液化天然氣基礎設施的投資將激增,到2024 年每年將達到420億美元。這些新建投資是2020年金額的200倍,當時由于疫情影響而對液化天然氣開發的投資僅為20億美元。然而,隨著各國政府逐步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并加快對低碳能源基礎設施的投資,預計2024年之后的項目審批將大幅減少。
天然氣是許多國家發電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盡管各國決心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并向低碳電力結構過渡,但對液化天然氣的需求在短期內將會增長。從現在到2030年,全球天然氣需求預計將激增12.5%,從約4萬億立方米增至約4.5萬億立方米。雷斯塔能源表示,美洲的天然氣需求將在2030年之前保持相對平穩。相比之下,在強勁的經濟增長和各國政府的倡導天然氣推廣的政策支持下,亞太地區的天然氣需求將大幅增長30%,到2030年將從9000億立方米增長到約1.16萬億立方米。到2030年,以美國為主的美洲地區將占累計天然氣需求的30%,而亞太地區將占25%。
預計未來幾年液化天然氣總供應量將幾乎翻一番,從2021年的約3.8億噸/年增長到2030年的約6.36億噸/年,其中有幾個大型液化天然氣項目已經在建或正在建設中。預計2034年液化天然氣產量將達到7.05億噸/年的峰值。
4、迫于能源短缺
德國批準冬季節能政策
面對能源短缺,德國政府24日批準冬季節能措施,限制公共建筑供暖和用電,以期將天然氣用量減少2%。
依據新規,自9月1日起,除醫院等機構外,公共建筑供暖后室溫不得超過19攝氏度,可完全關閉入口、走廊和門廳供暖;視情況禁止私人游泳池供暖和店鋪外立面夜間照明;公共建筑和紀念碑將不再純粹出于審美需求而夜間亮燈。
另外,德國政府在鐵路運輸方面擬優先考慮煤炭和石油貨物,這意味著乘客候車時間將延長。
為增加冬季天然氣儲備,德國政府眼下著手在北海海岸建立兩個液化天然氣終端。
為制裁俄羅斯,歐洲聯盟決定逐步削減進口俄羅斯能源。然而,德國等歐盟國家長期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供應,削減進口并非易事。據路透社報道,最近幾年,德國進口天然氣總量中大約一半來自俄羅斯。天然氣占德國工業用能源的大約三分之一,約一半德國家庭使用天然氣取暖。
5、英國6年來首次
從澳大利亞購買液化天然氣
當地時間8月24日,英國肯特郡,Attalos號液化天然氣船從澳大利亞出發,攜帶源自西北大陸架項目的液化天然氣,抵達肯特郡碼頭。這是英國至少6年來首次從澳大利亞購買液化天然氣,凸顯歐洲地區在應對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能源危機時的困境。俄烏沖突導致今年以來歐洲天然氣價格飆升,英國遭受比許多歐洲國家更嚴重的通脹,7月CPI同比漲超10%創40年新高。
6、歐洲天然氣價格飆升
兩大化肥巨頭宣布減產
挪威化肥巨頭雅苒國際(Yara International)周四宣布,創紀錄的天然氣價格迫使該公司將其在歐洲的氨產能利用率削減至35%左右。
雅苒是全球因天然氣價格高企而減產的生產商之一。天然氣是制造作物養分的關鍵原料。
周四較早時,另一化肥巨頭CF Industries宣布,將暫停其英國剩余工廠的氨生產,以應對飆升的天然氣價格,這一舉措可能使英國再次面臨二氧化碳短缺,從而進一步推高食品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