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麥肯茲天然氣與液化天然氣研究團隊發布研究報告《China’s LNG imports decreasing: what is ahead for the remainder of 2022?》,預測2022年,中國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將降至6,600萬噸,同比下降18%,將是中國進口液化天然氣以來的最大年降幅。
經過2021年的穩健增長,中國的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需求增速預計將在2022年放緩。天然氣表觀需求在第二季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約5%,主要原因包括經濟放緩、疫情影響、天然氣進口價格高企、對清潔煤炭提供的政策支持、冬季氣溫總體較溫和等。
燃氣發電需求下降是造成天然氣進口量明顯下降的主要原因。除前文提到的因素外,天然氣發電空間還受到可再生能源增多的擠壓。
供應方面,上半年國內天然氣產量同比增長4.9%,管道天然氣進口量同比增長11%。液化天然氣進口總量為約3,100萬噸,同比下降21%。
中國買家已將自己對成本高昂的現貨液化天然氣的敞口降至最低?,F貨采購相當低迷,部分中國買家將液化天然氣轉售到歐洲市場。
不容質疑,中國仍持續致力于實現長期氣候目標。但眼下的重點是保障能源供應和穩定能源成本。今年3月份公布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再次強調,煤炭是能源保障的后盾。
2022年上半年,液化天然氣進口的到岸價格平均為每百萬英熱單位15美元,幾乎是2021年同期的兩倍之多。管道天然氣進口價格上漲了40%,但由于按油價進行指數換算的時滯較長,以及價格最低的俄羅斯管道天然氣增大了占比,讓該上漲幅度和LNG相比顯得較為溫和。
根據伍德麥肯茲最新的大宗商品價格展望,今年中國的天然氣進口價格仍將保持高位。預計在2022年下半年,輸送到東部沿海省份的現貨液化天然氣平均價格為每百萬英熱單位48美元,遠高于每百萬英熱單位8美元左右的門站基準價。按油價定價的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長期合同,以及按亨利港價格定價的液化天然氣長期合同,到岸價均將比2022年上半年有所上漲。不過,盡管價格上漲,長期合同仍比現貨經濟,預計到岸價格在每百萬英熱單位13美元至20美元之間。
政策仍將致力于穩定與民生有關的“優先”行業的天然氣價格,如居民用氣和冬季采暖。非優先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天然氣價格上漲。隨著能源政策讓市場因素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的決定性作用,成本傳遞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和及時。據報道,上游供應商2022年夏季和2022至2023年冬季天然氣定價計劃中,非優先行業的管制氣批發價格比門站基準價高出15-20%,而非管制氣價格則高出40-80%,而且部分天然氣的價格還將與亞洲液化天然氣現貨價格掛鉤。此類定價計劃,再加上對燃煤使用限制的放寬,將減少下游買家的天然氣銷售計劃和終端用戶的天然氣需求。
用于發電、生產肥料和化學品的原料、運輸和商業用途的天然氣需求預計將低于2021年的水平。我們仍預計工業燃氣需求將增長至2021年的水平以上,但增幅在變緩。居民用氣和采暖因為是優先供氣的對象,而且價格受保護,所以受到的影響要小得多。
中國將煤炭作為能源安全托底保障,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改變這一政策。鑒于對供應鏈壓力和價格承受能力的擔憂,國家政策不太可能大幅鼓勵天然氣需求。
因此,我們預測今年中國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將降至6,600萬噸,同比下降18%,創下自2006年中國首次進口液化天然氣以來的最大降幅。中國液化天然氣在2015年出現首次下降,但僅下降了1%。日本在今年將重新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
不過,地方政府在推動氣化項目方面正在發揮更直接的作用。廣東、浙江和山東等一些經濟大省,已經在各自的省級五年規劃中設定了至2025年的天然氣需求增長目標,包括絕對消費量或天然氣占能源結構的比重。雖然在當前經濟下行和天然氣價格高企的環境下,并非所有目標都能實現,但這些計劃表明,在可承受的天然氣價格水平和供應鏈支持下,中國潛在的天然氣需求增長仍有可能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