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最新研究,汽車行業使用氫的專利活動繼續以遠高于其他最終用途應用的速度增長。
一份清潔能源未來報告發現,交通運輸領域國際同族專利的強勁增長是由汽車領域燃料電池的創新推動的,在較小程度上是由短途航空(特別是無人機)推動的。這些領域的專利活動主要由日本和韓國汽車公司主導,似乎與質子交換膜電解創新產生協同效應。
現有氫技術的創新是歐洲化學工業的代名詞,但新的氫專利重量級企業是來自汽車和化工行業的公司,專注于電解和燃料電池技術。
相比之下,使用氫、氨或甲醇作為燃料的內燃機和渦輪機的創新還沒有受到最近支持氫的政策動力的推動,盡管這些技術可能需要用于長途運輸,特別是航運和中程航空。
全球氫專利申請由歐洲和日本主導,美國在2011-2020年期間失去了優勢,韓國和中國的氫相關創新才剛剛開始出現在國際層面。
雖然氫氣生產幾乎完全基于化石燃料,但專利申請已經出現了向替代性低排放方法的重大轉變。這一轉變預示著電解槽行業將迎來繁榮,歐洲在電解槽領域新增產能方面已獲得優勢。
過去十年來,以改進現有氫儲存、氨和甲醇生產技術為目標的專利申請活動穩步增長,但氫基燃料開發的創新失去了動力。
申請專利是發展氫業務的初創企業籌集資金的基礎,氫創業公司80%以上的后期投資都流向了已經提交專利申請的公司,這表明了專利對該領域年輕公司的重要性。
國際能源署表示,不同技術和地區與氫相關的專利申請趨勢不均衡,這表明有機會采取政策行動,幫助實現凈零排放的未來。
但是,對這些技術部署的投資取決于是否有低排放氫的自愿購買者,這反過來又取決于是否存在適當的、有競爭力的轉化和最終使用技術。
報告警告說:“除非市場上有所謂的‘即插即用’氫燃料,或者全球消費者和企業廣泛使用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氫燃料轉換技術,否則投資將是有限的。”